楞严经全文网

楞严经第三卷释义

发布时间:2019-07-04 11:00:11作者:楞严经全文网


【愿今得果成宝王】:果是佛果,宝王即佛。既已悟得法身,即望能修得佛果,故发愿自今以后,精进修持以证佛果而成为法宝之王。这句是运智,上求佛道以自利。

【还度如是恒沙众】这句是运悲,还要下度众生以利他,不但自利,还要度恒河沙数的众生以利他。

【将此深心奉尘刹】:深心即悲智之心,大乘菩萨心,将这深心回奉十方微尘刹土诸佛及众生。于佛则常随学,以求慧足;于众生则广行济度,以求福足。福慧双足来庄严成佛国王。

【是则名为报佛恩】:众生即佛,度生为佛本愿,故将此深心奉献给诸佛及众生,才能报答佛微妙开示之深恩。

此四句偈亦即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偈的首句,包括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要成无上佛道,一定要先学兼修无量法门。偈下句包括“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要断尽烦恼才能广度众生。不断烦恼,则反为众生所度,因众生个性刚强,善恶不一。如遇恶性,难调难伏便不听话。众生不听教化而令自己反生烦恼,岂不反为众生所度?因此要断尽烦恼,对恶性众生,才能不怪他,耐心地慢慢感化他。那么,良善众生,只要摄度,自然听教。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伏请世尊为证明】:伏即五体投地。所发的愿,没有证明,不能成立。所以就伏地启请世尊为他证明,亦即求佛慈悲加被,使所发宏愿能早日实现,而不会退失。

【五浊恶世誓先入】:五浊:即是(一)劫浊,浊是浑浊,劫,梵语为劫波,译作长时分。人寿在八万四千岁时,每一百年寿命减去一岁,身量高度减低一寸。一直减至一百岁,就是五浊恶世开始的时候。劫为何名浊?因众生恶业所感而成浑浊。

(二)见浊:以五利使为体。利即速,五利使即五种妄见,能令众生造业而很快便堕落。兹将五利使略释如下。(1)身见:执身为我而妄生贪爱,食好吃好穿好,把身体看得太重要,如无价宝珠,只可惜弄错了。真正之宝珠不识,而妄执虚假的四大为宝珠,一天到晚都为它忙碌。(2)边见:执有执空而起二边之见。一味偏执,不是执有,就是执空,不合中庸之道。(3)戒取:非因计因,执著能持戒之见,专修无益苦行,而生我慢贡高心,看不起人。(4)见取:非果计果,未证言证,未悟言悟,而起自负自尊之心,不知有漏界中,终非究竟。(5)邪见:邪知邪见,拨无因果,诽谤正法,自误误人。此五种妄见,昏昧迷乱,混浊自性,故名见浊。

(三)烦恼浊:以五钝使为体。钝即迟钝,亦是五种妄心,能使众生,造诸恶业。(1)贪心:于顺情境上,生贪而无厌之心;(2)嗔心:于逆情境上,生嗔怒怨恨之心;(3)痴心:痴迷不能觉察之心;(4)慢心:于诸众生,生骄慢不能谦逊之心;(5)疑心:于诸善法,心起疑惑,不能抉择。这五种妄心能生种种烦恼混浊自性故名烦恼浊。

(四)众生浊:众生之名就是最肮脏,不干净,积聚色、受、想、行、识五阴作肉身,以四大假和合为外身。色身污秽,生死轮回,备受诸苦,故名众生浊。

(五)命浊:色和心连持为体,色即地水火风之色法。心即见闻觉知之心性。见闻觉知本一精之体,因执四大为色身遂有障碍,致令心色连属,执持不散,这就是命根。命是虚幻而短促无定故名见浊。

五浊恶世时,众生刚强,难调难伏。故佛这时候出现于世,教化众生。阿难亦发愿,先入五浊恶世来度苦恼众生。

【如一众生未成佛】:并且发广大心,如果还有一个众生尚未成佛,我也不成佛。这种愿力,多么伟大!

【终不于此取泥洹】:始终不愿自己先取泥洹。泥洹即涅槃,亦即证果成佛。好像地藏菩萨的愿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十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首页161718192021222324252627尾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楞严经全文

  • 楞严经拼音

  • 楞严经讲解

版权所有:楞严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