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全文网

楞严经九卷讲解

发布时间:2019-06-27 11:12:37作者:楞严经全文网


若到定力功深,心光明照,黑暗全消,十方洞开,皆成光明世界。这时就能内观五脏六腑,外观山河大地,无所隔碍,巨细分明,没有幽暗之相,这叫色阴已尽。色阴既破,这人就能超出劫浊。反观从前之处幽暗时,原是空见不分之相,如今定力既深,色空双亡,才能超出劫浊,由此而知色阴之所由来,原是坚固妄想,以为根本。

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织。少选之间。身能出碍。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现在讲五阴魔:色、受、想、行、识各十种,总共五十种。修道人要十分小心,特别注意,对这五十阴魔,务需认识清楚,要不然就很容易做了魔王的眷属,犹懵然弗觉!

阿难,当色阴将尽,十方洞开无复幽暗的时候,再精细研究妙明的闻性。闻性本是周遍法界,没有隔碍,只因众生妄认四大为身,则内外尘相,交相组织,遂成质碍。现在既然精研功深,则内外四大,不相密织,就成虚融,如云如影,豁然没有障碍。顷刻之间,这色身就能离开肉体,可以穿墙透壁,叫做意生身,亦叫心光发露,精明流溢于当前根尘坚实之境。这是因定力功深,暂得虚融之相,稍一懈怠,便会失掉,故不是圣人实证,不证永证,不再退失之境界。如果不作圣境想,不自满足生欢喜心,就叫做善境界。如果认为是已证圣果,就会堕入群邪的陷井,受群魔的扰恼。

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内彻。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此名精明流溢形体。斯但精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这是色阴第二种魔境,为什么会有这种魔境?就因为修道用功,到有功夫有宝贝时,魔就来找你,想抢你之宝贝。这时候一定要如如不动,了了常明,不要生欢喜心,要若无其事,不以为是证圣果之境界。如果有一念自满的贡高心,魔就乘机而入,把你摆布得昏昏迷迷、摇摇荡荡,失去了定力。所以修道一定要真正明白道理,才不致走错路,陷入魔之圈套。

阿难,复以此止观不二之心,精研妙明,于禅定中,用能观智来观所观的闻性,观久功深的时候,就能心光内彻,可以透视身内有很多大小蛲蛔,还能自己用手将蛔虫捡出。虽然探手身中,身体及蛲蛔亦无损伤破裂,这叫心精妙明流溢于形体内,所以五脏能够虚融,通明透彻。但此乃因定力到极精明处,便能暂时得此行相,并非圣人所证之境界。不作圣解,就是善境界,为将破色阴之先兆。如果以为是证圣果,必为魔所乘,终受其扰乱侵害。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余皆涉入。互为宾主。忽于空中闻说法声。或闻十方同敷密义。此名精魄递相离合。成就善种。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止观定心,精细研究妙明的闻性,定功再深一层,就能内身和外境相感虚融透彻,这时魂魄意志精神,除身根受识执持之外,余皆能涉入互为宾主。人体内有三魂七魄,上升者为魂,下沉者为魄。各非完整,有些仅有耳朵,或只有眼睛,或只有鼻子,而缺乏其他器官。因此魂魄必要互相合作,成就一个完整的组织。但因用功日深,忽然魂魄意志精神,能互相涉入,互为宾主。忽然于虚空之中,闻有说法的声音,或闻十方世界同时演说深密妙义,这是精研到极点,以致精神离于本位,而合于魂魄;或魂魄离于本位,而合于精神,递相离合,影响而现出的境界。或是前生听过、重习过的经典,蕴藏于识性中,现在自动发挥出来,但只是暂时显现而已,并不是圣人实证之境界。不作圣解,即为破阴先兆,为善境界。若心生执著,以为证果,即为魔所乘,而受其害。

又以此心澄露皎彻。内光发明。十方遍作阎浮檀色。一切种类化为如来。于时忽见毗卢遮那。踞天光台。千佛围绕。百亿国土及与莲华。俱时出现。此名心魂灵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诸世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于此禅定心中,精研穷究,止观不二,深伏烦恼。这时心水澄清,皎彻益明,内心发出光辉,照见十方无情世界,遍作阎浮檀紫光之色,一切有情十二类众生,尽化为诸佛如来。这时忽然看见毗卢遮那佛(此云“遍一切处”即法身佛),踞坐于天光台上,受千佛围绕,百亿国土,以及莲花,同时出现。这是华藏世界,所谓“一花百亿国,一国一释迦”的境界。此乃因行者从前看经闻法,所遗留于八识田中的印象。心魂因受闻薰灵悟所染,故能于定中心光精研发明,一一反映出来。不过只是暂时的现象,而非圣人实证永证。若不作证果想,就是善境界;若作证圣果,便会受魔所侵扰。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观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于时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不相留碍。青黄赤白。各各纯现。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修定之心,精进研究,妙明闻性,专心绵密观察无间,抑制自心,降伏妄念,抑止定超于慧,要使定慧相等。这时看见十方虚空,皆成七宝或百宝颜色,同时遍满,不相妨碍,青黄赤白等色,各各纯现,并无混杂。这是因定中用心抑制过份,暂时所观之现象,并不是圣果。若不作证圣果想,就是善境界。若作证圣果想,终受群魔所扰害。

又以此心研究澄澈。精光不乱。忽于夜半。在暗室内。见种种物。不殊白昼。而暗室物。亦不除灭。此名心细。密澄其见。所视洞幽。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修定之心研究妙明,澄静其心,照彻前景,精光凝定不乱;精光是慧,不乱是定,即是能够定慧均等。心细到极点的时候,忽然能于黑夜,或在暗室中,看见种种东西,和白天所见的完全一样,而暗室中物,依然如故,亦不除灭。这是因心光细密,见亦精明,所以能见幽察微,但只是暂时境界,不是圣者实证。若不作证圣果想,便是善境界。若作证果想,便会堕魔陷井,而受其扰害。

有时修行人,“净极光通达”,突然间能见种种物。此乃暂时开了“佛眼”,故能于暗室睹物,或见神鬼、菩萨、诸佛。修定过程中,可能现出这种境界,但不是一定的。另有一些人,永久开了佛眼,此去“报得通”,乃因往昔多生修持千手千眼法门而感得今生开五眼的果报。从此观之,开佛眼的情形种种不同,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

首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尾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楞严经全文

  • 楞严经拼音

  • 楞严经讲解

版权所有:楞严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