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全文网

楞严经第三卷说的什么

发布时间:2019-07-18 10:27:15作者:楞严经全文网


见觉。即见性。常居现量。不起分别。故曰无知。必因色空而显。所谓不变随缘也。如汝下。诘其见之起处。此见下。辨见性不与三法一体。以明暗二相。自相陵夺。见性不殊故。若此下。辨见性不与三法异体。以见性离尘无体故。明暗相背下。辨非或同或异。分空分见下。辨非非同非异。汝更下。令其审察见性。毕竟从何处来。若见下。会成六大。作此会者。以见相二分。元是一体故。汝性沉沦者。责其溺于因缘。不能自出也。汝曾不知者。汝前因破见性无体。重加迷闷。我与汝发明。至今还不知见精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本如来藏也。见性觉明。觉精明见者。言性中之见。即本觉之光明。本觉之光明。即性明之见。岂汝向以眼为见哉。如一下。会六根也。尝触。即舌根。觉触觉知。身意二根也。妙德莹然者。言此六根。即妙真如性所具之德相。大智慧光明。故能昼夜常然。灵明不昧。周遍圆满。其相如此。宁有方所。而汝执为大小舒缩耶。此等皆是循业发现。岂真见真闻哉。阿难认四大和合。故上段责其不悟四大。阿难认见性为眼。故此段责其不悟见大。

阿难。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汝今遍观此会圣众。用目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汝识于中次第标指。此是文殊。此富楼那。此目犍连。此须菩提。此舍利弗。此识了知。为生于见。为生于相。为生虚空。为无所因突然而出。阿难。若汝识性。生于见中。如无明暗。及与色空。四种必无。元无汝见。见性尚无。从何发识。若汝识性。生于相中。不从见生。既不见明。亦不见暗。明暗不瞩。即无色空。彼相尚无。识从何发。若生于空。非相非见。非见无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灭缘。见闻觉知。无处安立。处此二非。空则同无。有非同物。纵发汝识。欲何分别。若无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别识明月。汝更细详。微细详审。见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状成有。不相成无。如是识缘。因何所出。识动见澄。非和非合。闻听觉知。亦复如是。不应识缘。无从自出。若此识心。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从所。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阿难。汝心粗浮。不悟见闻。发明了知。本如来藏。汝应观此六处识心。为同为异。为空为有。为非同异。为非空有。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遍周法界。含吐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无源者。因根尘而妄出故。汝今下。验其无源而妄出。观即根。圣众即尘。标指者识。眼根周圆而视。如镜中像。而无分别。不带名言。无筹度心。由彼同时意识。于性境上。起第二念。执取名字。如某某等。名随念计度分别也。阿难下。辨单根不生。若汝下。辨单境不生。若生下。辨不从空生。若谓此识不从见生。不从相生。是从空生者。若非见。则色空莫辨。若非相。则根无从立。既无相见。唯是一空。空则识亦同无。若必有识。不与根尘相偶。纵发汝识。欲何分别。则离根尘而言识从空生。尤不可也。若无下。辨非无因生。汝更下。令彼审观。见托二句。指根尘。可状二句。指色空。言此四者。历历分明。汝识从何而出也。识动见澄者。识有分别。故动。见无分别。故澄。动静不同。本非和合。定无生处。不应识之缘由。无从而自出耶。若此下。会成七大。当知了别见闻觉知者。了别指识。见闻觉知指根。谓生了别之见闻觉知也。并前五大。均名七大者。前则会相归见。此则会相见总归于识也。汝心粗浮者。责其用心粗浅轻浮。不肯深入。不悟六根所发之识是如来藏。汝应观察六处识心。是同是异。是空是有。非同非异。非空非有。若是同。不应用中相背。若是异。不应性中相知。若是空。不应现有分别。若是有。不应了无踪迹。性识明知。觉明真识者。言本性之识。即妙明之知。本觉之明。即性真之识。汝前所明觉性湛然。遍十方界。性非生灭者。即是此物。岂汝向以意识为心知哉。含则摄事归理。吐则依体起用。十虚。即十方虚空。其性如此。岂有方所。而汝执在色身之内。不知在色身之内者。是循业发现之体。非真体也○万法生成。不离四大。而依空建立。因根有觉。因识有知。所以有七。无处不有曰大。七大该阴入处界。叠叠显发。前方谈其皆是真性。后乃谈其皆周法界。前显法法当体真常。后显法法圆融周遍。由浅入深也。五阴中以喻比法。用破执情。六入中指假说事。显其妄相。十二处至七大。即于见前见闻之境。示其藏性从疏向亲也。

首页12345678910尾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楞严经全文

  • 楞严经拼音

  • 楞严经讲解

版权所有:楞严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