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全文网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湘灵鼓瑟》赏析(三篇)

发布时间:2022-11-10 06:16:22作者:楞严经全文网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湘灵鼓瑟》赏析(三篇) 钱起诗《湘灵鼓瑟》赏析之一

钱起,唐朝人(约715或722-约780年后),字仲文,吴兴人,大历十才子之一,约唐代宗大历初前后在世。少聪敏,承乡曲之誉。初从计吏至京口,寓客舍。偶以夜月闲步,闻户外有行吟声,云:“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凡再三往来。开门觅之,一无所见。天宝十年,(公元七五一年)就试粉闱。诗题乃湘灵鼓瑟,思结句不得,即以客舍所闻句成之。主文李暐击节称赏,谓有神助,遂置高第。授校书郎。尝奉使入蜀采箭竹,除考功郎中。大历中,为大清宫使翰林学士。诗与郎士元齐名,时人语云:“前有沈、宋,后有钱、郎”.起着有诗集十卷,《唐才子传》传于世。

钱起,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年轻时在家乡已有诗名。天宝九年,住在京口(今江苏镇江)旅馆中,一个月夜,听得有人在院子里吟诗,走来走去的吟着两句: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钱起就走出到院子里,一看,没有人。觉得很奇怪,但这两句诗却一直记住着。明年,到长安去参加礼部考试。试题是《湘灵鼓瑟》。钱起就用这两句诗为结尾。主试官李暐看了他的考卷,非常赞美这个结句,以为“必有神助”.于是录取了他,名次很高。从此钱起以进士成名,从校书郎开始,官至尚书考功郎中。他这首诗成为唐代三百年间省试诗中的著名作品:

省试湘灵鼓瑟 〔唐〕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在唐代,各地品德、文学都好的士子,经过地方长官的访查考核,由县报名给州,由本州长官提名推荐到中央。这时这个士子就称为“乡贡进士”.乡贡进士还不是进士,止是由本乡贡献给朝廷,已取得参加进士考试的资格。

乡贡进士聚集在长安,参加礼部主持的考试。考上榜的,就成进士。一日之间,扬名全国。考不上榜的,永远是个乡贡进士。考上的称为及第,或曰登第。考不上的称为落第,或曰下第。乡贡进士每年有几百人到一二千人,进士及第的每年最多不过二三十人。礼部属于尚书省,故进士考试称为“省试”,又称为“礼部试”.每一届考试,都任命一位文学和品德都有威望的大官为主试官。这个官职是临时性的,称为“知贡举”.

省试的考试项目,主要是诗赋。一篇律赋,一首律诗。赋用八韵,诗限作五言六韵。题目或用古事,或用时事,或用三字四字成语,或用一句五言古诗。应试者可任意取题目中一字为韵,也有由试官指定题目中某一字为韵的。一般都用平声韵。天宝十年的省试诗题是“湘灵鼓瑟”.这是屈原《远游》篇中的句子:“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古代相传的神话:尧帝的两个女儿,一个名叫娥皇,一个名叫女英,都嫁给舜帝做妃子。舜帝南巡,死于苍梧(今梧州),二妃不久也悲伤而死于湘江之滨。她们死后成为湘水之神,故称为湘灵。灵就是神。湘灵常常在月夜弹琴鼓瑟,声调悲凄,感动旅客。屈原作《九歌》,也采用这个神话,有《湘君》、《湘夫人》各一首,就是湘灵。

省试诗不是诗人自己一时发兴,为抒情述志而作的。题目既由试官指定,题材就受了限制。作诗的目的是博得试官中意,榜上有名。一生的命运,全靠这一首诗。所以诗的思想内容,不能犯 政治错误。因此,凡是省试诗,绝大多数都用赋体,而不用比兴。钱起这首诗也只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从一个听者的角度描写湘水女神的鼓瑟。

现在把全诗释译成散文:

常常听说湘水之神善于弹奏云和瑟,而黄河之神只会跳舞①。楚地的人都不忍听她的哀音。这种悲苦的曲调使无情的金石都感到凄凉,清怨的声音一直传入太空。这种音乐也使苍梧山都感动得如怨如慕,使水边的白芷花也迸发出芳香。这种声音随着流水和悲风,传过湘江,吹过洞庭湖,直到曲终声寂。可是却看不见鼓瑟的人,所看见的止有湘水上的几座青山。

此诗第一联以叙述句起始。第二联接着说瑟调的悲哀,也是叙述句。第三、四联是正面的描写,四个句子都是形容声音的悲哀。第五联虽然仍是描写,但已经在转向结句。用一个“传”字,一个“过”字,透露出曲终的意味。尾联二句再点明题目:鼓瑟的是湘灵。全诗只是形容湘水女神鼓瑟的哀音,没有别的含义。所以说它纯用赋休,一点没有比兴作用。省试诗都是这样的作品。能做到对偶工稳,辞句切题,声调嘹亮,文字华美,就算是佳作了。钱起这首诗的结句,设想得很巧妙,描写湘灵,能引起读者的幻想:在青山绿水之间,仿佛见到一个刚放下云和瑟,悠然远去的神女形象。这一联使全诗生动得有馀味可寻。无怪主试官大为赞赏,以为有“神助”.可见它已远远超出一般省试诗的水平,因而成为名作。在传诵多年之后,爱好编造神话故事的小说家,从主试官的“神助”之说,得到了启发,就造出了镇江旅馆中的故事。

作诗得佳句,被称为有“神助”,这也是一个文学典故。刘宋诗人谢灵运有一个族弟谢惠连,诗才亦高。谢灵运每次遇到惠连,常常会获得佳句。

有一次,他做诗觅句,恍忽看见了惠连,就得到“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一联名句。他说此句有神助,不是我自己做得出来的(见《诗品》)。

一九三五年,朱光潜忽然也欣赏钱起这两句诗,写了一篇《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把它们作为文艺作品中表现静穆境界的例子,用以阐发他的艺术哲学观点。鲁迅读了此文,不以为然,就在他的《题未定草》中提出了驳议。我们现在不想评论他们二人的论点,不过引用这一件事来说明钱起这两句诗,到现在还有影响。

钱起是中唐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他和郎士元齐名,称为“钱郎”.高仲武编《中兴间气集》,卷上第一人就是钱起;卷下第一人就是郎士元,可见当时的口碑,以此二人为诗坛领袖。此外还有卢纶、吉中孚、韩翃、耿湋、司空曙、苗发、崔峒、夏侯审、李端等九人,和钱起合称大历十才子,因为他们都是活跃于大历年间的诗人。刘长卿、郎士元、韦应物不在十才子之列,可能是他们得名较早,或年齿较长。

高仲武称钱起的诗“体格新奇,理致清淡”.又说:“右丞没后,员外为雄。芟齐宋之浮游,削梁陈之靡嫚。迥然独立,莫之与群。”高仲武编定《中兴间气集》是在大历末年,其时钱起官为考功员外郎,故称之为员外。王维死后,钱起为诗坛雄长,这大约代表了当时的公论。从此也可知钱起是以清新的五言诗继承王维的传统。《湘灵鼓瑟》这首诗,虽然著名,却不为当时选家所重视。从《中兴间气集》到《才调集》这几部唐人选的诗集,都没有选入《湘灵鼓瑟》。这是由于六韵的省试诗不算正式的诗,所以各种选本里都不收省试诗。除此以外,这首诗尽管结句很好,前八句的描写却很不够变化。作者费力地堆砌了许多同义字:苦、凄、清、怨、悲,无非是要表达声音的悲哀,这种句法都是很单调的。在钱起的全部诗作中,这首诗不是代表作。但在唐代的省试诗中,它却是杰出的作品。

《全唐诗》收陈季、王邕、庄若讷、魏璀四人所作《湘灵鼓瑟》。他们与钱起同榜及第,诗也幸存着。相较之下,看来确实不如钱起的空灵。今抄录陈季一首:

湘灵鼓瑟 〔唐〕陈季

神女泛瑶瑟,古祠严野亭。楚云来泱漭,湘水助清泠。

妙指徵幽契,繁声入杳冥。一弹新月白,数曲暮山青。

调苦荆人怨,时遥帝子灵。遗音如可赏,试奏为君听。

这是四首中最好的一首,设想也和钱起相近。“一弹新月白,数曲暮山青”,也可以算作佳句。但钱起以这一诗意用作结句,配上“曲终人不见”,便觉空灵有馀韵。陈季此诗的结句,却离开了上文,另立一意,勉强凑合一联作结。正如沈佺期的《奉和晦日昆明池应制》诗,被上官婉儿评为“词气已竭”,其缺点完全相同。

一九七八年十月三十一日

注:

①云和是产瑟的地名,冯夷是黄河之神。但屈原诗云:“令海若舞冯夷。”海若是北海之神,冯夷又似乎是舞名。此事从来没有人弄清楚。

钱起诗《湘灵鼓瑟》赏析二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是唐朝著名诗人钱起的名句,出自《湘灵鼓瑟》一诗,一千多年过去了,我们今天读来仍然有诗人刚吟出此句时的那种活生生的现场感,是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我们以此句来表述刚刚结束的“潘高鹏画展”的印象,我以为是颇为贴切的:画展已经结束,曲终人散,但留在人们心中的正是那挥之不去的几座青山。

潘高鹏笔下的青山,虽风采各异,或辽阔,或博大,或喧嚣,或静谧,或晦暗,或明快,但所表现的内含都大体相似,那就是画家自己对生活和生命的理解。在画家看来,山是有生命的,而那种顽强和旺盛的生命力,非人力所能想象。人的一生或七十或八十,超过百岁者寥若晨星,即以整个人类而论,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也不过仅仅五十万年,而有文字记载的人的历史只有五千余年。这在山们看来简直就短得可以忽略不计,而山自己呢?数千万年,数十亿年都不会消亡,可以说山是一种永恒。画家显然是参悟到了人与山之间的哲理关系,他笔下的山,完全是野性的山,荒蛮的山,人迹罕至、飞鸟绝迹的山,他认为这才是山的生命和原生态,他要纯自然地表现出大山自己的生存状态,他认为与山相比,人应当感到渺小,因此他表现山的生命,不像通常那样点缀些渔樵耕读,马牛犬羊,或者飞鸟走兽之类,他摒弃了这一切,在绝大多数的作品中,他甚至摒弃了房屋和道路,他认为那些都是人工雕琢而决非自然生命。他所表现的山的生命,是通过山体本身的流动转折,起伏高低,浓淡明暗,远近大小来表现的,它们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力量、气势和时空感,构成了生气盎然的原始生命境界,从而产生出震撼力。

一个事件或一个作品的震撼力往往来自于原始生命,被火山爆发所毁灭的庞贝古城的许多事情包括那些成千上万的死难者我们都忘记了,但那只小狗却让人久久难忘:那只小狗拉直了那根拴住它的链子,将身体弯成了一个弓型。它是想拼命挣脱那突如其来的灾难而不得,留下了一个强烈挣扎着的原始生命的定格。潘高鹏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他表现出了生命的原生态和远离人世的野性和力量。

回到钱起的《湘灵鼓瑟》,这首诗是应试诗,也就是说那是考进士时当堂完成的命题作文,这样的诗极少有佳作出现,其道理不言而喻,钱起是一个大大的例外了,于是就有人附会了鬼神之说。说钱起在那次坐船赴京赶考的路上,有一天夜半,他怎么也睡不着,便披衣而起,忽听见江上有人在作诗,那是钱起有生以来听到的最好的诗,他就想看看这是哪位大诗人啊?那夜月色很好,举目望去,大江之上却别无他船,他自己的船上只有一个老艄工和一个书童,都不可能是诗作者,这就怪了,忽然,他醒悟过来,这一定是鬼神在作诗啊,正待仔细听时,却已杳然无声,忽忙回忆那已听到之句,那样一首好诗他只记住了这两句。奇迹还是发生了,后来他在考场上拿到考题一看,有一题竟就是《湘灵鼓瑟》。这件事言之凿凿地记录在《唐人行迹考》上,但以我们现在的观念来看,鬼神之事究属渺茫,实际上的情况,我想大约是钱起在赴考途中整日想着应试诗,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他在梦中也作起了诗,竟然就得到了好句,这种可能性很大,梦中得句,梦中得灵感的事在作家中可说是比比皆是。我不知道潘高鹏的画是否在梦中得到构思或灵感,但他的画给我的感觉,就是有一种梦幻般的色彩,我觉得我梦中的山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辽远、深邃、晦暗、似曾相识等等,而总体印象是朦胧的,与人世是若即若离的。他的山或视野开阔,境地宽阔;或峰峦重叠,草木疯长;或铺天盖地,错综复杂,都没有一座现实中实有的山,如泰山、黄山之类,有的只是画家想象中的山,理想中的山,梦境中的山。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出画家的创作心态了:画家只是在用画笔构造起自己梦想中的山的群像并尽可能地让它不带上人间烟火,从而以粗犷触目视觉冲击力去感动观众。

钱起诗《湘灵鼓瑟》赏析之三

省试湘灵鼓瑟 〔唐〕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从诗题“省试”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试帖诗。“湘灵鼓瑟”这个题目,是从《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句中摘出来的。

诗的开头两句点题,赞扬湘灵善于鼓瑟,那优美动听的乐声常常萦绕耳边。在试帖诗里,这叫做概括题旨。

湘水女神鼓瑟,曲声袅袅,于是诗人展开想象的羽翼,伴随着仙乐,往返盘旋。那瑟曲,是多么动人心弦呵!它首先吸引了名叫冯夷的水神,使他忍不住在水上跳起舞来。其实,冯夷并没有真正听懂在美妙的乐声中隐藏的哀怨凄苦的情感,这种欢舞是徒然的。但那些“楚客”是懂得湘灵的心意的,这当然包括汉代的贾谊,和历代被贬谪南行而经过湘水的人,他们听到这样哀怨的乐声,怎不感到十分难过呢!

你听,那曲调深沉哀婉,即使坚如金石也为之感到悲凄;而它的清亢响亮,可以传到那无穷无尽的苍穹中去。

如此优美而哀怨的乐声传到苍梧之野,一定把九嶷山上的舜帝之灵都惊动了,他也许会赶到湘水上空来侧耳倾听吧!那馨香的芳草──白芷,竟会受到感动,越发吐出它的芳香来。

乐声在水面上飘扬,广大的湘江两岸都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之中。寥阔的湘水上空,都回荡着哀怨的乐音,它汇成一股悲风,飞过了八百里洞庭湖。

中间这四韵,共是八句,诗人凭借惊人的想象力,极力描绘湘灵瑟曲的神奇力量。这就使诗避免了呆板的叙述,显得瑰丽多姿,生动形象。

然而更妙的还在最后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上文紧扣题目,反复渲染,已经把湘灵鼓瑟描写得淋漓尽致了。倾听妙曲,想见伊人,于是诗人笔锋一转,直指美丽而神秘的湘江女神:“曲终人不见”,只闻其声,不见伊人,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怅惘,真可说是神来之笔。而更具神韵的是,“人不见”以后却以“江上数峰青”收结。这五个字之所以下得好,是因为由湘灵鼓瑟所造成的一片似真如幻,绚丽多彩的世界,一瞬间都烟消云散,让人回到了现实世界。这个现实世界还是湘江,还是湘灵所在的山山水水。只是,一江如带,数峰似染,景色如此恬静,给人留下悠悠的思恋。

试帖诗有种种限制,往往束缚了士人的才思。钱起却不然,在此诗中,他驰骋想象,上天入地,如入无人之境。无形的乐声,在这里得到了生动形象的表现,成为一种看得见,听得到,感觉得着的东西。最后突然收结,神思绵绵,更耐人寻绎。

大中十二年(858),举行进士考试,唐宣宗问考官李藩:试帖诗如有重复的字能否录取?李藩答道:昔年钱起试《湘灵鼓瑟》就有重复的字,偶然也可破例吧。大中十二年离钱起考试的天宝十载,已经百年,钱起此诗仍是公认的试帖诗的范本。(刘逸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楞严经全文

  • 楞严经拼音

  • 楞严经讲解

版权所有:楞严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