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全文网

四种罗汉的果位境界

发布时间:2019-11-12 09:43:21作者:楞严经全文网
这时,大慧大土又问说:“惟愿佛再为我们解说罗汉的四个果位的境界,如果我们都能了解四种罗汉果的方法,和其中不同的境界,我们才能为后世众生说二种无我相——人无我和法无我,使他们去了烦恼障和所知障,一直进入如来的不可思议的境界。”佛回答说:“有三种须陀洹的境界和他的不同果位。初果须陀洹有哪三境界呢?就是下、中、上三种。下品须陀洹还须经七次返生人间。中品须陀洹还须三次返生人间,乃至五次返生人间,才能进入有余依涅槃(残余的习气未能净断,定住在空忍的境界,即以为是究竟寂灭的果位,所以名为有余依涅槃。)至于上品须陀洹,就是不须投返人间,就能进入涅槃。在这三种果位的人,还有三结,所以不得解脱;哪三种结呢?就是身见、疑见、戒取见三结。如果能加以修持上进,就可以得到阿罗汉果。  大慧啊!所谓身见,是有两种不同。①是与生命俱来,和生命根本同在的,名为俱生。②是妄想所生。什么是妄想所生呢?例如对缘起所生的现象界,分别它们的缘起自性,却执著自性是的确有一空性的存在。不过认为这个自性的境界,既不是有,也不是无,也不是非有和非无。其实这正是一种妄想所形成的观念。可是无智愚夫,只认为分别妄想是空,不知执空还是妄想,却反而执著空为自性。这仍然如热时的渴鹿,误认旷野里的阳焰光影,把它当作清净的凉水一样。这就是须陀洹们以空性为身见,他们只证得人空,乃认为无我就是无自性的境界。他们断除烦恼,久住空境,就在此处安身立命了。什么是须陀洹的俱生身见呢?他们观察自己和人们的四阴作用——受(感触)想(思想)行(本能活动)识(精神作用)——都是没有色相形状可得,都是物理生理所造,互相辗转发生作用,彼此迁为因果。四大种——地(固体)水(液体)火(热能)风(气体)——以及光色等,都不是固定性的。他们由此观察,既不执有,也不著无,断除凡夫坚认此身是我的身见之惑。因此再也不生贪欲之念,就此以断惑为证真之果,那就是须陀洹的身见相,即所谓去妄求真之流。  大慧啊!所谓疑相是什么呢?那就是对上述的两种身见妄想已经解除,但又自以为这种心得就是得法的善见相。即认为诸法断灭,都是不生的,所以对其余更有超过这种境界的上乘法,就起怀疑,认为大乘大士们虽说的清净法,恐怕是未净其意的,这就名为须陀洹的断见疑相。大慧啊!所谓须陀洹的戒取见,是说须陀洹们不肯守取善业的戒行,轻视它为邀得生大的福报。他们了解有生即有苦,因修善而得生天的福报,福报尽了,仍然会堕落的,仍然没有脱离苦因,所以他们既然不为恶造孽,也不守取戒行以求福,所谓取的意义,是说人们现在修习苦行,而为了求取他世或换得来生福报,或死后往生天堂的乐报,这是思痴凡夫们的希望,所以须陀洹们在所不取。他们除了返心归向于自觉的殊胜境界,远离妄想,及断除烦恼的无漏法的清净禁戒以外,其余都不执取,这就名为须陀洹的戒取见。虽然须陀洹们已经断了贪、瞋、痴的三结,再不生起这种心理。可是他们如果有了我已断除三结的自负,就等于没有成就的凡夫。只要一有此意,便会有两种过错,①是堕在身见,如上面所说的。②是其余诸结不断。所以真正已经成就须陀垣果位的人,是没有这种自负的心理的。”大意又问:“您说一切众生们,本来就有很多的贪欲,须陀洹们是断了哪种贪欲呢?”佛说:“他们是断了男女之间缠绵的情、爱、欲,乃至从情、爱、欲所出发的种种身、口、行为,如打情骂俏,拥吻眄视等等。因为这些行为,虽然得到目前暂时的享受,但会博得未来无穷的苦果,所以他们已经远离不生了。但这如何能够做得到呢?他们在禅定的境界中,已经得到三昧正受之乐,就是身心内发的妙乐,所以他们能够断除男女欲乐之心,而贪著趣入涅槃境界的妙乐。  大慧啊!怎样是斯陀含的境界呢?他们是对境无心,目前有色相,心中无分别,总是在禅定的乐趣境界当中。所以他们尽此一生的苦报,命终即进入有余依的涅槃境界,这就名为斯陀含。大慧啊!什么是阿那含的境界呢?他们是已经断除过去、未来、现在的三世时间的束缚,没有内外有无之心。也没有因我见而产生的偏差,所谓绝对不生妄想,究竟断除三结,这就名为阿那含,他们能住入涅槃,不再生人间而证得不还果。大慧啊!什么是阿罗汉的境界?他们已经具有世间和出世间的各种禅定三昧境界,得到解脱的能力,和神而明之的通力,“不再生起烦恼苦果等妄想习性,这就名为阿罗汉。”大慧又问:“您平常不是说有三种阿罗汉吗?这里所指的是哪一种的阿罗汉呢?是得寂灭清净的一乘道果呢?或者大乘境界的菩萨们,为了方便显示,故意以阿罗汉的姿态出现呢?或是佛以化身显示的呢?”佛回答说“这是指得到寂灭清净的一乘道的声闻众中的阿罗汉,并非其余的那两种。其余两种,那是由于慈悲的愿力,视时代和环境的需要,故意显示阿罗汉的姿态,来作佛法众中的眷属,借以相得益彰,以此庄严佛众。大慧啊!所谓得果,也无非是对凡夫众生们说,因为他们根本不能远离妄想心的希望,虽然学出世法,但总是要求取得一种地位,所以才说他得果和得禅。如果是真正的禅者们证人禅的正受三昧,就根本无所谓有这些得果得禅的观念存在,只是借此表示而说已证得自心的现量果罢了。大慧啊!如果要超过各种禅定的无量境界,超越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界外者,还应当舍离自己的心量境界。若是还有少许感受和细微妄想的存在,认为自己是超过心量的境界者,那就根本不对,为什么呢?因为还在心量的范围啊?”这时,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语说:  诸掸四无量。无色三摩提。一切受想灭。心最彼无有。  (这是说:所有各种禅定,都超不出四无量的境界[又名四等,四梵行,十二门禅中之四禅也。一、慈无量心。二、悲无量心。三、喜无量心。四、舍无量心。此四心依四禅定而修之,则得生色界之梵天,故云梵行。]既是空无边处定、色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禅定最高的境界,是无所有处定,也叫作灭尽定。但是无色定还是不出五色界的范围。总之,四无量的禅定境界,不外欲界、色界、无色界的领域,虽然,没有粗的触觉和妄想,但依然还存有细的感受和妄想。这些仍然跳不出自心的现量境界,如果能超越自心的现量,就一无所得,而解脱三界了。)  须陀槃那果。往来及不还。反与阿罗汉。斯等心惑乱。  (这是说:初果须陀洹,二果一往来,三果是不还,四果阿罗汉等。如果认为是有法可得,有果可证,执著果位和自己所得的禅境界而不知舍离,都是自心惑乱的证见,以大乘佛法看来,不过是比较高明一点的愚痴凡夫罢了。)  禅者禅及缘。断知见真谛。此则妄想量。若觉得解脱。  (这是说:真正的禅者,在禅定境界中,既无所谓能禅定的心,也无所谓得禅定的境。既断除了能知和所知的见,便没有真和妄的分别执著,依此而证得正觉的自性,自然就得到解脱了。)  复次大慧,有二种觉:谓观察觉,及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大慧,观察觉者,谓若觉性自性相,选择离四句不可得,是名观察觉。大慧,彼四句者,谓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

\

是名四句。大慧,此四句离,是名一切法。大慧,此四句观察一切法,应当修学。大慧,云何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谓妄想相摄受计著,坚湿暖动不实妄想相,四大种。宗因相譬喻计著,不实建立而建立。是名妄想相摄受计建立觉。是名二种觉相。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二觉相,人法无我相。究竟善知方便无所有觉,观察行地,得初地,入百三昧。得差别三昧,见百佛及百菩萨,知前后际各百劫事,光照百刹土,知上上地相,大愿殊胜神力自在。法云灌顶,当得如来自觉地。善系心十无尽句,成熟众生。种种变化,光明庄严。得自觉圣乐三昧正受。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四大造色。云何菩萨善四大造色?大慧,菩萨摩诃萨,作是觉彼真谛者,四大不生。于彼四大不生,作如是观察。观察已,觉名相妄想分齐,自心现分齐,外性非性,是名自心现妄想分齐。谓三界观彼四大造色性离,四句通净,离我我所,如实相自相分段住,无生自相成。大慧,彼四大种,云何生造色?谓津润妄想大种,生内外水界。堪能妄想大种,生内外火界。飘动妄想大种,生内外风界。断截色妄想大种,生内外地界。色及虚空俱,计著邪谛。五阴集聚,四大造色生。大慧,识者,因乐种种迹境界故,余趣相续。大慧,地等四大,及造色等,有四大缘。非彼四大缘。所以者何?谓性形相处所作方便无性,大种不生。大慧,性形相,处所作方便和合生,非无形。是故四大造色相。外道妄想,非我。复次大慧,当说诸阴自性相。云何诸阴自性相?谓五阴。云何五?谓色受想行识。彼四阴非色。谓受想行识。大慧,色者,四大及造色,各各异相。大慧,非无色,有四数如虚空。譬如虚空,过数相,离于数,而妄想言一虚空。大慧,如是阴,过数相,离于数。离性非性,离四句。数相者,愚夫言说,非圣贤也。大慧,圣者如幻,种种色像,离异不异施设。又如梦影士夫身,离异不异故。大慧,圣智趣,同阴妄想现,是名诸阴自性相,汝当除灭。灭已,说寂静法,断一切佛刹,诸外道见。大慧,说寂静时,法无我见净,及入不动地。入不动地已,无量三昧自在,及得意生身。得如幻三昧,通达究竟力明自

\

在,救摄饶益一切众生。犹如大地,载育众生。菩萨摩诃萨,普济众生,亦复如是。  复次大慧,诸外道有四种涅槃。云何为四?谓性自性,非性涅槃;种种相性,非性涅槃;自相自性,非性觉涅槃;诸阴自共相,相续流注断涅槃;是名诸外道四种涅槃。非我所说法。大慧,我所说者,妄想识灭,名为涅槃。大慧白佛言:世尊,不建立八识耶。佛言:建立。大慧白佛言:若建立者,云何离意识,非七识。佛告大慧:彼因及彼攀缘故,七识不生。意识者,境界分段计著生。习气长养,藏识意俱。我我所计著,思惟因缘生。不坏身相,藏识因攀缘,自心现境界,计著心聚生。展转相因。譬如海浪,自心现境界风吹,若生若灭,亦如是。是故意识灭七识亦灭。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不涅槃性 所作及与相 妄想尔焰识 此灭我涅槃
彼因彼攀缘 意趣等成身 与因者是心 为识之所依
如水大流尽 波浪则不起 如是意识灭 种种识不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楞严经全文

  • 楞严经拼音

  • 楞严经讲解

版权所有:楞严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