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摄法与和谐社会 智毅 内容摘要:四摄法为菩萨修行的重要法门,本文通过引用经论对四摄法的内容作了基本的概括与疏理。并指出立此四摄法的目的,在于建立世间的和谐关系,四摄法在现今的重要意义在于消除科技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并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四摄法和谐社会
引言
随着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和国际市场一体化的进一步拓展,带来市场经济的日臻完善。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社会大众带来丰富的物质生活。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消极影响。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与相对贫乏的精神生活形成鲜明的反差。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种种问题。面对以上矛盾,我认为佛教博大的文化底蕴以及精妙的义理定能够抓住历史的契机在建立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佛教徒本着慈悲和爱心与人为善,应以此四摄法门来解决上述矛盾。
1. 四摄法及基本内容
释尊一生说法四十九年,终于娑罗双树间而入涅槃。综观佛陀的言教,其目的都是对治众生无始以来的习气,令有情众生摆脱生死,获得正觉。佛立四摄法在《集异门足论》中便有说明摄事者,谓由此布施等,摄近持,令相亲附,如是布施于他有情,能等摄,能近持,能令亲附,是故名为布施摄事。从此论对四摄法作用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佛陀立四摄法的原因,是令众生信受佛法。佛教不单是自利求解脱的,更应是利他的。佛教徒在自身修学佛法感受到切身的利益的同时,更应该发扬“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萨精神,让世间所有的人都获得佛法的利益,进而对佛法产生坚定不移的信仰。所以立此四摄法是让佛教徒通过这四事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以此为契机弘扬佛法,使众生起正信、正行。
四摄法即菩萨摄受众生,令其生起亲爱心而引入佛道,以至开示的四种方法。若依其原语直译为四种把握。四摄法又作四摄事、四事摄法、四集物,简称四摄、四事、四法。
1.1布施摄的基本内容
四摄法的第一条为布施摄,布施摄又作布施摄事等。即以无所施之心施受直理(法施)与施舍财物(财施)。 《佛说梵网经》卷上云:
“若佛弟子,能以施心被一切众生,身施,口施,意施,财施,法施教导一切众生。”因而布施可分为以下几种。
1.1l财施:
财施就是物质的布施,用以解决他人在生活上的种种困难,令其无饥寒之苦。布施财物的真正意图第一是破除内心的悭贪,第二是培养自身的慈悲利世之心。释尊在《优婆塞戒经》云:
“乐施之人可获五种利益:一、终不远离一切圣人,二、一切众生乐见乐闻,三、入大众时不生畏怖,四、得好名称,五、庄严菩提。”
1.12法施:
鸠摩罗什大师讲有两种施,下人以财施,上人以法施。法施就是以佛法来布施他人。最殊胜的布施就是用佛法去利益众生,佛法作为世出世间最为殊胜的法门,能去除人们内心的烦恼与痛苦,并将解脱痛苦与烦恼的修行方法告诉迷悟众生,使其明白如何修行,如何广种福田,如何待人处世。因此法施也为历代祖师大德所推崇备至。
1.13无畏施: ;
三界如火宅,有情多畏怖。 《优婆塞戒经》云:
“若有情怖于王贼及水火等,施以无畏,能于种种极怖中,随力济拔,此则为无畏施。”在众生身心不安,恐怖害怕之时,无畏施能够帮助他人消除内心的恐惧与惊慌。现今世界恐怖主义肆虐,局部地区冲突不断,自然灾害频发,几乎人人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安全感。由此可见无畏施在现今社会上的重要性。
1.2爱语摄的基本内容
爱语摄又作爱语摄方便、爱语摄事等,谓依众生的根性而善言慰喻,令起亲爱之心而依附菩萨受道。爱语可以分为柔软语和法语,对于一般世人,根据不同的情况,善于运用世间的语言,使其心平气和,使其远离愤懑。
那可毗达摩集异门足论》中所讲“当知诸爱语中,最为殊胜者,谓善导诸善男子;善女人等,属耳听法,时时说法时时教诲,:时时抉择是名爱语。”因而最为殊胜的爱语,使用佛法的语言鼓励众生生起欢喜心并修学佛法。诸佛子所说法应顺众生根性,使众生喜爱,快乐,如此方法说一切种种真实语言,这样便可调和一切众生心性,使之无瞠无愚无念无诤之性,是名真爱语。
1.3利行摄的基本内容
利行摄:又作利行摄事、利益摄等。谓行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令生亲爱之心而受道。利行也就是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利行亦有二种:一种令人得到世间的利益,另一种是令人得到佛法的利益。
《集异门足论》言:
“当知诸行中最为胜者,谓不信者方便劝导,调伏安立令信圆满。若破戒者方便劝导,调伏安立令戒圆满。若悭贪者方便劝导,调伏安立令施圆满。若恶慧者方便劝导,调伏安立令慧圆满。诸如是等说名利行。”也就是说最为殊胜为佛陀所赞扬的利行是根据众生心态从佛法的角度而分别教以能对治其心态的方法,通过种种的劝导让其建立正确的信仰而形成正知正见,并修习佛法,解脱生死。
1.4同事摄的基本内容
同事摄:又作同事摄事、同事随方便等。谓亲近众生同其苦乐,并以法眼见众生根性而随其所乐,分形示现,令其同沾利益而入道。同事是随自己的智慧及功德为他人说法,摄受利益一切众生,令其安住佛法之中。集异门是论第九说:
“同事者,谓于断生命深厌离者,为善助伴令离断生命:若于不与取深厌离者,为善助伴令离不与取;若于欲邪行深厌离者,为善助伴令离欲邪行:若于虚诳语深厌离者,为善助伴令离虚诳语;若于欲酒深厌离者,为善助伴令离欲诸酒。诸如是等说名同事。”真正的同事摄应该是设身处地为被摄者着想,即同处一个角度对众生实施教化,令其断恶,行善,引导大众入佛法。
至此已明白何为四摄法,其目的是用来修学佛法,度化众生。
2. 如何行持四摄法
通过对四摄法的内容与目的分析,我们可以感觉到,菩萨修行的法门虽然广开八万四千之繁多,但各个法门皆融六度于四摄之中,但如何持好四摄确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l如何行布施摄
2.11布施不住六尘
《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
《金刚经》于文字义理上一再强调布施是不住相、不住心为主题。因此在第四分佛陀提出布施的观点:
“应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不住六尘,才能根除人我分别,打破有无界线,才是修行者真正的归依处。因而我们的布施应该做到四点:不贪求胜境,应随缘布施;不吝惜所有,应随力布施:不分别怨亲爱憎,应随喜布施;不妄想未来果报,应随心布施。如果我们能做到不住六尘布施,妄心即伏,菩提即生。
2.12布施应讲“三轮体空”
无住相布施的功德是不可限量的,此种布施去除一切杂念妄想其功德自然也如虚空般不可限量。正如《金刚经》所载:
“若菩萨无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布施心中存相就会增长我法二执,对于施者、受者和施物这三件事都不存于心,无有执著。一般的布施者总心存一些想法,发心不会很纯正,而将来的果报也是有限的。须达多长者为佛最杰出的在家弟子之一,他为人乐善好施,但凡贫穷孤苦之人,无不受其恩惠,他的布施与慈悲对贫困者如雪中送炭,给世人带来了温暖,因而被尊称为给孤独。北传《增一阿含经》中他被释尊喻为布施第一。
2.2如何行爱语摄
爱语中的爱是指关怀、慈悲、友好之意。爱语必定是以德行为基础的。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是说言语是一个人内在美德的外现。孔子强调语言要言之有礼,言之有情。因而爱语应做到以下几点。
2.21以情动人
世间事逃不过一个情字,劝人为善更是如此。情真方能动人,无论再铁石心肠的人也难免不为情所动。语言不美,情不动人,别人很难接受,更不会被劝化。因而爱语一定会包含善意,以情动人。
2.22把握好时机
要顾及具体的环境和劝说对方的具体情况。不说则己,一开口就要切中关键。如若不然,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而及之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金刚经》中说:
“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妄语者,不异语者。”佛以广大心量,以种种爱语,赞叹,包容大众。因而佛是爱语的实践者,据经典记载,佛陀每见人来则曰善男子,善女人,对众生软言慰喻,予以鼓励。
2.3如何行利行摄
前面的爱语是对众生的言教,而利行则可以理解为身教。利行的重点就是要有甘于奉献的精神,做有益于他人、社会的事情。在利行的过程中肯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此时正需要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利行摄只有在此种金刚无畏的精神指引下方可发挥巨大的作用,行愿无穷。
《大智度论》记载,佛陀为度一位视力不佳的老比丘,可以亲身为他捡一根针,可见佛视众生平等,为了利益众生而不舍小善之利行。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
“勿以善小而不为”,利行也需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积少成多。
2.4如何行同事摄
现今社会纷繁复杂,社会人员良莠不齐,同事朋友的关系往往很不容易把握。很多人都期盼伯牙与钟子期的情谊,朋友会成为人与人之间相互支持和鼓励的力量。如何才能获得善友?佛陀教授有七种方法:难予能予:难作能作:难忍能忍:密事相语;不揭彼过:遭苦不舍;贫贱不轻。只有这样,才能处好同事朋友的关系,行好同事摄。
3. 四摄法与和谐社会
大乘菩萨发菩提心具其根本,以大悲为基础,以方便为究竟。菩萨观察四圣谛之真理,视三界如火宅,为解脱众生之苦发四弘誓愿。菩萨欲化导众生,必须以此四法摄受,使其依附,然后导以大乘正道。菩萨以此四法令众生生亲爱之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
随着科技的进步,物质生活虽然日益丰盛,但是人类精神生活却越见缺乏,传统道德观念日益淡化。而四摄法对于人际关系的融洽,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安定、繁荣与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因此,现代人更应发菩提心以四摄法来构建和谐的社会。
3.1布施摄与慈善事业
个人若能将四摄法中的布施用于社会,树立个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则可建立起个人对社会的奉献精神。布施行于社会,很大一方面体现为现代社会的慈善事业。我们的慈悲之心,应该让社会大众看到,切身的感受到。自古以来,佛教一直本着利他的精神,广行布施,不遗余力地为社会人群奉助物资。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后,佛教团体发扬“慈悲济世,扶危济困”的优良传统,举行消灾祈福法会。大陆佛教界向灾区捐助1.45亿元,并且两岸四地佛教界在四川成都市新都宝光寺举行大法会,现场募集善款2600多万元。佛教急人之所急,并以自身特有的方式,积极参与抗震救灾,向灾区群众奉献了一份特殊的爱心和温暖。事实也证明了慈善事业是佛教的一大特色,是弘法利生的一个窗口,向社会各界展示了中国佛教慈悲济世的襟怀与风貌,为佛教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也感染了与动员了更多的善心人士参加到社会公益事业之中,从而对教化社会,冷化人心,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2爱语摄与社会语言文明
人时时都生活在某种语言环境中。语言是交流思想,发表见解的工具。通过爱语摄的感化,令社会大众形成生活中的语言艺术。孔子曰: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说话的风度是一个人内在气质在语言上的表现,是一个人涵养的外化。因而说话要令人感觉到如沐春风,带给人生活的勇气与希望。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便是此理。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二应身说法,所以劝说他人要能善加观察,对机,并且采取对方能接受的方式,以充满包容与智慧的爱语来摄化他们。爱语能改善人际关系,人人行之,则能消除不良的恶口、两舌的习气。语言清净了,干扰内心的不良因素就会随之减少,才会有助于人心的净化和社会和i皆。
3.3利行摄与爱国
人不能脱离社会单独生存,社会国家的繁荣也与个人的奉献休戚相关。大众将利行用在社会上,就表现为一种爱岗敬业,勤劳勇敢的精神。而更高的利行就是有利于祖国,我国佛教界向来以热爱祖国为荣,并努力维护民族团结和进步,维护国家统一和独立。在佛教发展史上,爱国志士代有其人,这些大师都是爱国兴邦,修行未忘济世利民。佛门巨匠弘一法师在日本侵华,国难当头之时,发出了“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的“狮子吼”。喜饶嘉措大师不仅佛学渊博,还为宣传抗日而奔走呼号,为维护祖国统一而坚决反对达赖集团的武装叛乱,为稳定藏区而竭尽全力,被尊称为“爱国老人”。如果人人都有利行爱国的精神,这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定够实现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繁荣。
3.4同事摄与人际关系
现代社会,工作是生活的重心之一,社会是由具体的社会成员组成的,多数人心理的稳定与平衡是社会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之一。社会成员如果彼此之间充满怨恨,相互猜忌,或者对社会持有一种不信任乃至仇恨;的态度,内心都焦躁不安,疑虑重重或者充满莫可名状的恐惧感,那么这个社会要获得稳定与发展是十分困难的。同事摄以一颗博爱、仁爱、慈悲和利他的心来处理好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互关照,会共同推进和谐社会的进程。
结语
四摄法为菩萨摄受众生令生爱心而入佛道的方法。在佛教中菩萨为众生修学的楷模,因而四摄法也应成为世人的道德观念。世人以布施精神推广社会慈善事业,以爱语培养社会的文明风气,以利行精神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以同事精神建立友爱互助、相互支持、相互爱护而不计回报的亲密的人际关系,这定会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家庭的和睦和国家的富强,实现社会的和谐。这就是四摄法在二十一世纪的意义与价值。(班级:3届1班指导法师:本觉法师)
参考文献:
[1]《大智度论》
[21《阿毗达摩集异门足论》
[3]《优婆塞戒经》
[4]《金刚经》
[5]《佛光大辞典》
[61《大宝积经》
摘自《寒山寺》2009年第4期
版权所有:楞严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