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为何,每当念出元稹这首已流传了千年而至今仍温度不减的佳句,总是心头一颤,有一种震撼与感动从历史的那一端来。
元稹,生于中唐后期,早年成才,十五登第,二十一岁便为官任职。后来,在其二十五岁之时,当朝的太子少保韦夏卿看中了河南籍的元稹,于是将自己的幼女许配给了他。韦从出身贵族,而元稹家中却极为清贫。
但是令我们感动的,同时也是让元稹感动一生的是:她,一个豪门公主,和心爱的丈夫相濡以沫七年直至病故。她从未抱怨生活的清苦,而是和丈夫一起经营着家的温馨。韦从在给远方的元稹的信中这样写到“常言并食平常事,遥忆山深驿路长”,我几顿饭并在一起吃也无妨,只是不知到远方的你,山深路远,能吃饱穿暖么,这番情意,可谓深切!
韦从的离去在情感上给了元稹以“致命”的打击,他用了一生的时间来思念她。元稹在<<遣悲怀三首其二》中写道:“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韦从虽然只陪元稹走过了短短七年,说来也还不到人生一个轮回的十分之一,且未为元留下儿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女人她是成功的,她赢得了元稹的一生。在其故后,元稹的悼亡诗中有绝大多数是写给她的。
有点值得提一下的是:自古经历丧偶之痛者,不在少数,也可以说是人之常情。多数人不过痛苦一阵,然后面对现实,很快重又续弦。元稹其实也可以没有任何“舆论压力”地去续弦,但是他没有,终身没有!为什么呢?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让我们来看一看元韦当年的生活状况吧-----“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遣悲怀其三),其生活之艰辛可见一斑!这样艰辛的生活非常人所能忍受,而韦从却忍受了,且更是难能可贵的是,韦从依然爱着丈夫。
遣悲怀其二真是让人读之潸然泪下!
“昔日里嬉笑之时说道彼此死后之事---当年戏言时必无任何顾忌,只是夫妻笑谈。可如今,昔日的戏言,已是近日的现实!你的衣裳眼看就要给送完了(或许韦从曾说死后要将衣裳赠与别人),只有你做过的针线我还从未忍心打开过(仿佛这针线里依然留有你触过的体温和将来咱们在九泉下相会的凭证)。”
元稹仿佛在历史的彼岸用这首诗向世人讲述着他为何终生念念不忘着韦从。
读罢此诗,尤其是后两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相信每个人的心头都会感到一阵悲伤的缠绕————凉意漫上,一种悲伤而不能言传的阴郁之情!
如果说韦从以七年的艰苦相守,至诚至切,赢得元稹的一生是伟大的;那么元稹在感情方面也同样是伟大的!他用毕生的时间恪守着他对妻子的“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的诺言!他在《遣悲怀其三》中这样对妻子说道“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他说“韦从呵,古人说夫妻死后要想同穴而葬,不过为求来生再会,但是要知道这是多么难以期待的啊(即便再会,还能记得前生之事么)。所以我愿意终生不续,'终夜不眠’,来报答你陪我过的,因为生活的贫困而少有欢笑幸福的一生”。
元稹之情不也同样感天憾地?
展望当下,还有几人如元稹终生痴情?又还有几人如韦从的艰苦相守?
社会风气愈渐轻浮,人们那颗被钢筋和水泥架空的心灵开始如浮萍般左摇右摆,没了方向。于是一种畸形社会理念在主流之外蠢蠢欲动,并影响了很多迷茫的人,产生了不可小觑的消极的社会效应。高尚的感情被搁浅在了生活观念的底层,人们在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仿佛我们已经不再是主人,而是奴隶-----我们自己心灵的奴隶!亲爱的朋友啊,抽点时间,静下心来好好地和自己的内心进行一次虔诚地交流吧。或许你会发现:岁月的脚步真的走的很急,而生活的美景我们也真的忽略太多!
让我们的心灵从现在开始---坦然,恬静,真诚;让我的生活从现在开始----充实,美好,溢满阳光!
版权所有:楞严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