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全文网

做自利利他的佛弟子

发布时间:2019-10-14 09:41:21作者:楞严经全文网

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开始转向精神层面,在追求精神升华方面,宗教当是首选,而承载着诸多国家及世界文化、博大精深的佛教,更是毫不逊色。既然佛弟子承担着如此重要的使命,那么应该遵循的行为轨范及任务又是什么呢?

我想无论是一个宗教还是一个团体,首先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就是这个教团的信众与弘法人士,那么做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应该具备哪些最基本的素养与能力呢?如果从站在佛法修行与实践的方面来说,依止佛陀的教诲认真努力精进的修学,即依教奉行,才不愧为佛弟子;另一方面,佛法还需要传播给那么多没有听闻过圣教的人们,这就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加以引导,否则很难让人们接受佛教,即佛法的弘扬。

此文主要说明,身为一个依教奉行的佛弟子,如何代表佛教的形象,以身作则的弘范佛陀的真实教法:

一、素质与修养

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可以体现出自身的素质与修养。佛教无论从文化、道德方面,都是非常优秀的和完善的,所以造就出来的佛弟子,也一定是行为言谈都合乎礼节的。身为佛教徒,在接受良好佛教思想教育的同时,最重要的就是贵在践行佛陀所告诫我们的教诲。一个佛弟子的言谈举止,包括自身气质的形成,都与内在有着一定的关系,因为从行为上即可反应出一个人的所思与所想。那么佛弟子的素养也是与佛教的思想与精神相符的。所以若想成就非凡的素养,就必须在日常的行为上按照经教的指示去行事,这样才能反应出一种佛教徒应有的外在形象。

记得一句诗曾提到;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佛法的修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佛子无论出家在家,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行为约束,例如尊照戒律如法过着律仪生活、依止经论的要求来与人交往。果真依着行住坐卧四威仪来行事,那么所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就一定会是一个如理如法的合格佛弟子。

佛教提倡慈悲、智慧,若具备这两点的话,在日常的为人处事方面,也一定是柔和的、彬彬有礼的,同时也会运用善巧方便来化解与处理一些不必要的冲突。慈悲与包容的人,本身就会散发着一种人格魅力,记得有一句名言说: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每当看到出家师父们,都会外现那种慈悲的光茫,让人觉得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其实慈悲与宽容的人格,不仅是佛教提倡,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也在塑造完美人格方面有过许许多多的记载,如《老子》第四十九章中云:;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又如,《论语》中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由此可见,无论是从世间做人的角度,还是从出世间修解脱的方面,都很注重人格的培养。

记得太虚大师曾说过:;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句话重点在于;人成即佛成,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是一句切入点非常之高的话。试看,在现在这个物质泛滥、道德感日益淡化的今天,人们对道德和自身素养的的追求与重视远不及几十年前。殊不知,佛陀即是人格达到了圆满、道德达到了圆满的人啊。我们修佛即是在一步步完善自己现有并且存在残缺的人格品质,最终的目标便是达到佛陀那样圆满的品质。成佛即是为了解除一切众生的苦难,让一切众生明白生命的真谛,从而解脱轮回和束缚,难道世间有什么比这个道德理想更高尚的人格品质吗?

\

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佛弟子对于自己的道德观会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及增强,因为每一位佛子都代表着佛教的形象,同时也关系佛教在良好氛围中的传播及健康的发展。

二、渊博的佛学知识

身为一个合格的佛教徒,无论是在行仪及渡化众生的实践上,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与接触佛法,从而弘传佛法。

佛教有着内涵丰富的教理及教义,并非自相矛盾的迷信,若要对佛教是什么、佛教的存在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得到很好的了解,那么自身必须要具备丰富的知识与传播的能力才可以。

弘扬佛法需要有条理性、思想清晰,这样才能让他人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佛教,不然就是误人子弟。获取正确知见的前提是听闻善知识开示、深入研修经论、在实践中历练身心。有了实践修行的基础,才能掌握一套正确的修行方法,从而与所学的知识融合,最终不至落于空谈理论。学佛就是要实修,总结自身的修学心得,才能更好的指导后学或者与他人分享自身修学的心得体会。

如今全国各地都在举办着很多青年佛学班或是对外的佛学培训,这也是一种很好获取佛学专业知识的途径。因为佛教领域的文献和经论卷帙浩瀚,而人生无常苦短,若要在有限的一生当中去掌握很多的佛法,这就要求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学习。通过在佛学院或佛学班的系统学习与法师们的细心引导,按照一整套如理如法的修学方式来学修,一定在短时间内掌握正确与较多的佛学知识,或可以在某一宗派获得正知正见。

总之,学佛是一生的事情,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对佛法达到非常的精通,重要的是长久的坚持下去,通过积累实现量到质的变化,最终形成自身对佛教知见的掌握。

三、适当的弘法方式

佛弟子具备自身素质及正确知见之后,如何通过恰当的方式去弘扬,让人们接受并学修,这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佛法能千百年来在不同的地域及国度盛行,都是各地的僧人们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所弘扬的结果,我们今日的后学,也是沐浴在那些古今大德们的弘化光茫之下,享受着甘美的法乳。

在对一件事物非常陌生的时候,人们总是有种惯性的心理,即神秘而又排斥。神秘在于想了解这个事物,排斥点在于不敢接受,不愿于接受,那么佛弟子如何对待人们这种矛盾的心理来传播佛陀的甘露妙法呢?

\

佛陀的教法之所以这么广大、丰富,其原因之一也在于为了适应不同根器的众生。那么我们传播佛法也就需要选择与所弘扬对象相适应的教法来宣讲与引导。佛法是圆融的,并非死板僵化的。但我们的宗旨都是引领众生止恶向善,脱离烦恼,趋向正觉。

初弘法时,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与身份,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弘法对象来加以施教,例如自身也是对佛教了解不太深入,但完全可以指导一些对佛法完全不懂的人,那么就可以选择那些对佛法感兴趣的群体加以施教,例如教导他们佛教的基本礼仪、佛教的基本功课念诵等等。弘法的过程也是利益自身的过程,可以对自己所学知识加以梳理和贯通,这样也利益了他人。所以说这是个自利并且利他的过程。

总之,在弘法过程中要逐渐摸索经验,根据自身能力,选择适当的地对象加以施教,才能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否则便会适得其反。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楞严经全文

  • 楞严经拼音

  • 楞严经讲解

版权所有:楞严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