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全文网

俗语佛源(L)1

发布时间:2019-10-08 09:41:17作者:楞严经全文网
俗语佛源(L)1
  第11页 共22页
  腊【腊八粥】我国在南北朝定夏历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见《荆楚岁时记》。我国佛教徒认为,佛祖释迦牟尼是在十二月八日成道的,

\

谓之“腊八节”。印度人善于煮粥,尤以乳糜为上。关于腊八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释迦牟尼成道前夕。《佛本行集经》介绍说:释迦出家前,经过六年苦行,毫无收获,于是放弃苦行,接受了牧牛女奉献的乳糜,恢复了体力,走向以智慧求解脱的正道。粥因而受到僧家的重视,所谓“粥名良药,佛所称扬,义冠三种,功标十利”。(五代·齐己《粥疏》)文献记载的腊八粥最早见于宋人笔记。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二月》记载:“初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梦梁录》、《武林记事》中亦有类似记载。腊八粥亦名佛粥,用精美果蔬杂料煮成,可口而又滋补,民间喜食。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录有具体的配置方法,可以参阅。还有一种说法,腊八粥是从“打斋饭”发展而来的。古代寺僧用箩筐沿门索食,挑回寺内。食之有余,则将饭菜晒干收藏。到腊八节早上,用以制成粥,回报信施者,并为之祝福。故而,民间有“千日打斋饭,一日腊八粥”之说。(李明权)
  烂【烂熟须菩提】须菩提,梵名Subuti,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他诞生时,家中空乏贫穷,故取名须菩提,意为“空生”。他受父母的影响,出家常随佛陀。须菩提在祗园精舍等处恭听佛说《金刚经》、《般若经》等,证悟一切事物皆是因缘生灭、空无自性之理,不再分别执着,霍然解脱。在佛陀的弟子中,须菩提被称为“解空第一”。《金刚经》、《心经》是佛陀对须菩提所说的“空经”,里面多次出现须菩提的名字。这两部经是佛教徒经常念诵的经典。把这两部经念得又熟又快,就常听到“须菩提……”、“须菩提……&rdquo

\

;。因此,俗有“烂熟须菩提”之说,意思是对某本书读得滚瓜烂熟,十分熟悉。如《何典》第五回:“及至活死人进了学堂门,却是出调的聪明,不消几时,把牵钻鬼读了数年还半生半熟的书,他都读得烂熟须菩提,颠倒也背得出。”(李明权)
  雷【雷声大,雨点小】原为禅语。《景德传灯录·大法眼文益禅师》载:“有僧问:‘从上宗乘事如何履践?’文益答道:‘雷声甚大,雨点全无。’”这句机锋话的含意是说,该僧提出了一个大问题,来势很大,但是完全没有“见性”。文益主张“佛法现成,一切具足”;“不著他求,尽由心造”。提出“如何履践”之类问题,就不免涉于“他求”而不“现成”了。后俗语衍为“雷声大,雨点小”,谓虚张声势,说得多,做得少。如鲁迅《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写完题目,就有些踌蹰,怕空话多于本文,就是俗语之所谓‘雷声大,雨点小’。”(李明权)
  力【力士】《长阿含经》卷四称力士为末罗。末罗,梵语malla意译为力士。有两种意思,一是指大力之男子;二是指大力之一种族。《长阿含经·游行品》卷二:“尔时,世尊在拘尸那竭城本所生处,娑罗园中双树间,临将灭度,告阿难曰:‘汝入拘尸那竭城,告诸末罗。’”佛教的护法神金刚密迹亦称金刚力士。后泛指力气大的人。如冰心《寄小读者》二七:“看见过力士搏狮么?当他屏息负隅,张空拳于狰狞的爪牙之下的时候,他虽有震恐,虽有狂傲,但他决不暇有萧瑟与悲哀。” (文贤)
  利【利他】佛教有“二利”之说,上求佛法为“自利”,下化众生为“利他”。如《无量寿经》卷上:“自利利人,人我兼利。”利人,即利他。利他是大乘佛教行菩萨道,普度一切众生的特征。利他是在自利的基础上进行的。如唐·伽才《净土论》所说:“应知由自利故,则能利他;非是不能自利而能利他也。”佛教认为,不具备由自利而修得的智慧、定力、正见、慈悲等,就无法真正地利他。其他宗教教义也多包含利他的内容。近代西方伦理学家孔德创“利他主义”,认为道德的原则就是使利己的冲动从属于利他。(李明权)
  羚【羚羊挂角】禅宗语。比喻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妙语”。如《景德传灯录》卷十六载义存禅师示众语谓:“我若东道西道,汝则寻言逐句;我若羚羊挂角,你向什么处扪摸?”又如卷十七载道膺禅师示众语谓:“如好猎狗,只解寻得有踪迹底。忽遇羚羊挂角,莫道迹,气亦不识。”关于羚羊挂角的出典,《埤雅·释兽》说:羚羊夜眠以角悬树,足不着地,不留痕迹,以防敌患。宋·严宇《沧浪诗话·诗辨》说:“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他还用“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来形容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空灵玄远的诗境。(李明权)
  流【流通】语本于《最胜王经》卷三:“安稳丰乐,正法流通。”比喻佛法畅通无阻。《十地义记》卷一:“传布名流,无壅曰通。”多指传布教法,使其流畅而无阻塞。佛经中最后一部分称“流通分“,寺院中出售佛教用品的处所称“法物流通处”。俗语中亦以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如瞿秋白《赤都心史》五:“经济市场的流通原来这样。”(文贤)
  六【六道轮回】轮回,梵语Samsara,又译为轮转、流转。轮回的原始思想产生于古印度婆罗门教,而佛教则发展了这一理论,谓“轮回”的主体是虚妄的“执持识”,“轮回”的动力是“业感”,“轮回”的结束是“解脱”。佛教认为,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即在“六道”中轮回,循环往复,如车轮旋转不息,造善业得乐报,如天、人二道,造恶业得苦报,如地狱、饿鬼、畜生等“恶道”。正如《观佛三昧经》卷六所说:“轮回六趣,如旋火轮。”“六趣”即“六道”,是生死轮回的六个去处:地狱、饿鬼、畜生、天、人、修罗。俗语中常用“六道轮回”。如元·李寿卿《度抑翠》第一折:“我著你脱离生死,免却六道轮回。”又如元·无名氏《蓝采和》第一折:“则你那六道轮回怎脱免,使不的你九伯风颠。”反映出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之说在民间影响之大。(李明权)
  俗语佛源(L)2
  六【六根清净】“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器官,眼根与色境相对,能生眼识,乃至意根与法境相对,能生意识。由能生之义而称之为“根”。《法华经·功德品》说,菩萨消除眼等六根无始以来罪垢,以无量功德庄严,使之清净洁白。由此清净功德而六根各发“无碍妙用”。清净眼根“见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亦见其中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果报生处,悉见悉知”。乃至清净意根“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且得六根互用自在,“于六根中悉能具足见色、闻声、辨香、别味、觉触、知法”。又《大智度论》卷十一说:“布施时六根清净,善欲心生;善欲心生故,内心清净……得一心故,实智慧生,如是等诸善法悉皆得。”后借用表示内心清净,不受外境干扰。如《水浒传》第四回:“寸草不留,六根清净,与汝剃了,免得争竟。”又有“耳根清净”,形容不受嘈杂声或是非之语的干扰,安静自在。《水浒传》第七回“智深也乘着酒兴,都到外面看时,果然绿杨树上一个老鸦巢。众人道:‘把梯子上去拆了,也得耳根清净。’”元·李文蔚《燕青搏鱼》第一折:“我出的这门来,燕顺也离了家中,可也耳根清净。”(禹振声)
  六【六贼戏弥陀】“六贼”比喻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尘境,“六贼”以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为媒介扰乱人心,使人失去智慧、定力等“善法”。正如《涅槃经》卷二三所说:“六大贼者,即外六尘。菩萨摩诃萨观此六尘如六大贼。何以故?能劫一切诸善法故。”众生常在“无明”(愚痴)黑暗中,故六贼得以 乘黑暗而劫掠众生性中的善法。弥陀,即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昔为法藏比丘时,曾发四十八愿,其中有“住正定聚愿”、“住定见佛愿”等(见《无量寿经》),可见其定力之深。再者,依恃“弥陀愿力”修习净土宗者,须一心不乱地念佛。这些都是民间比较熟悉的。因此,俗有“六贼戏弥陀”之说,谓弥陀定力深厚,外境六贼不能扰动其心。比喻某人不受外境干扰。亦用为调侃语,《古今小说》第二七卷:“七八个老妪、丫环扯耳朵、拽胳膊,好似六贼戏弥陀一般。”(李明权)
  龙【龙宫】“龙宫“在大海中,源于佛经。《法华经·提婆达多品》说:“尔时文殊师利坐千叶莲花,大如车轮,俱来菩萨亦坐宝莲花,从于大海,娑竭罗龙宫自然涌出。”《海龙王经·请佛品》载,佛接受海龙王的邀请,入龙宫宣说大法。又《龙树传》载,龙树比丘曾随大龙菩萨入海,在龙宫中发七宝华函,获得《华严经》。民间有关于“龙宫”的传说。如《西游记》中有孙悟空到东海龙宫向龙王借宝的故事;《封神演义》中有那吒与小龙王搏斗,抽出龙筋,作为腰带的故事。再如唐·杜甫《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诗:“龙宫塔庙涌,浩动浮云卫。”宋·赵彦卫《云麓漫抄》指出:“古祭水神曰河伯。自释氏书入,中土有龙王之说,而河伯无闻矣。”(李明权)
  龙【龙王】民间把他当作司雨之神,传说中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诞生时,有难陀、跋难陀二龙王为其灌沐。龙王在梵语中是nagarajah的音译(那伽罗惹)。为龙中威德特胜者,系对其眷属而称为“王”。《法华经·序品》中举出:难陀、跋难陀、娑伽罗、修吉、德义伽、阿那婆达多、摩那斯、优钵罗等八大龙王。《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一则举出七龙王。谓诸龙王能兴云布雨,令众生之烦恼消灭。西晋竺法护译有《海龙王经》,谓佛在灵鹫山说法时,海龙王率众来听法,生欢喜心,礼请佛至海底龙宫。佛坐狮子座上,宣说妙法,化导龙众。中国民间关于“海龙王”的神话传说,显然是受了佛经影响而有的。唐·谷神子《博异志·许汉阳》记载“海龙王诸女及姨妹六七人过归洞庭”。神魔小说《西游记》中也有孙悟空到海底龙宫向海龙王借宝的故事。相传龙宫多藏宝物,故浙中民谚有“海龙王岂少宝”之说,比喻豪富者应有尽有。见清·翟灏《通俗编·禽鱼》。(李明权)
  露【露马脚】北宋的黄龙慧南禅师常以三句转语示人,人称“黄龙三关”,名噪丛林。这三句著名的转语是:“我手何似佛手”、“我脚何似驴脚”、“如何是汝生缘处”。黄龙禅师自赋《三关颂》道:“我手何似佛手,禅人直下荐取;不动干戈道出,当处超佛越祖。我脚驴脚并行,步步踏着无生;会得云收月皎,方知此道纵横。生缘有路人皆委,水母何曾离得虾;但得日头东边出,谁能更吃赵州茶。”《续传灯录》卷二十又有“佛手难藏,驴脚自露”之说。后衍为俗语“露马脚”,比喻暴露出真相。如元曲《陈州粜米》:“这一来,怕我们露出马脚了。”又如张恨水《金粉世家》第一〇六回:“是与不是,我哪里知道?不过你自己说话,有些前后不能关照,露出马脚来了。”也作“走马脚”。如《西游记》第三八回:“那怪物做了三年皇帝,又不曾走马脚,漏了风声。”(李明权)
  驴【驴年】《景德传灯录》卷十四:“……石霜翌日又问:‘和尚一片骨,敲着似铜鸣,向什么去处也’?师唤侍者,侍者应诺。师曰:‘驴年去。’”又,同书卷九《福州古灵赞禅师》:“其师又一日在窗下看经,蜂子投纸窗求出。师睹之曰:‘世界如许广阔不肯出,钻他故纸,驴年出得?’”我国古代以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犬、豕十二种动物)配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以纪年。驴是十二生肖以外的动物,根本不能用以纪年。故“驴年”表示根本不可能有的年月。如《云门广录》卷上云:“为什么不答话?师云:驴年会么?”(见心)
  俗语佛源(L)3
  律【律师】佛教称善解戒律者为律师,一如称善解经、论的人为法师。《像法决疑经》和《观心经》都说三师(律师、禅师、法师),谓善于审察判别持戒或犯戒的为律师。《涅槃经》:“如果能知佛法所作,善能解说,是名律师。”唐·道宣《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一’字者,律字;以律训法总合大、小、开、遮、轻、重,故虽通博,指归一字”。戒律仪规,本为佛教各宗所必须修持,但佛教在传入中土以前的印度,小乘各部戒律繁多,而且分歧各异,要抉择修习,非专家不可。到了唐代道宣遂开创律宗,从而培养专门传授戒法的僧材——律师。今指受诉讼当事人之委托或法院的指派,在法庭执行法定职务的人称为律师。(无名氏)
  罗【罗汉】梵语Arhat(阿罗汉),简称“罗汉”,一般意译为“杀贼”、“不生”等。意思是:罗汉已经杀尽烦恼之贼,不再生到三界六道之中,从而证到小乘的最高果位,入“无余涅槃”了。在“声闻四果”中,罗汉是最高果位;但在四圣位中,罗汉还是初位,次于缘觉、菩萨和佛。经中说,有些大阿罗汉实际上是不入涅槃的菩萨,示现罗汉身在世间利乐众生,民间祀奉的,多属于这类大阿罗汉。如唐·司空图《十会斋文》:“维摩赴会,捧瑞露以同沾,罗汉飞空,曳危峰而亦至。”(李明权)
  罗【罗汉请弥陀】罗汉,小乘的最高果位;弥陀,即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罗汉请弥陀”这句俗语见于清·王有光《吴下谚联》卷一,只是借用佛语,内容与佛无关。据说十八罗汉邀请弥陀赴龙华会,推选一名为首作陪的人,监斋神拟请降龙、伏虎两位罗汉居首,理由是“以强为胜”。韦驮主张“有钱为上”,让金身罗汉上坐。赤脚罗汉不服,认为这是“欺贫重富”,昂然入坐。不料长眉大仙杖锡而入,自称年齿最长,资格最老。赤脚罗汉只得让他,抱怨说:“力士怕黄金,财主怕穷汉,穷汉敌不过阎王势。”弥陀含笑,众罗汉各自就席。此时,皱眉禅师一声长叹:“阿弥陀佛!我无力无财无势,又生不出一副老面皮肤,只落得长作懊恼罗汉也!”(李明权)
  罗【罗刹】罗刹是楚语raksasa的音译,意为凶恶可畏,泛指恶鬼,最早见于古印度的宗教颂诗《梨俱吠陀》,传为当时土著之称。自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便成为恶鬼之称了。相传罗刹有男女之分。罗刹男形容狰狞,红发、绿眼、黑身。罗刹女妖艳而食人。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五说:“罗刹,此云恶鬼也。食人血肉,或飞空,或地行,捷疾可畏也。”据说罗刹居住在大海中。《法华经·普门品》说:“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清·蒲松龄据以写成小说《罗刹海市》,编入《聊斋志异》中。后亦用罗刹指恶人。如清·艾衲居士《豆棚闲话》第六则:“寺内止有二三十众僧人,都是茹荤饮酒的罗刹。”(李明权)
  螺【螺蛳壳里做道场】在狭窄简陋处做成复杂的场面和事情,今谓之“螺蛳壳里做道场”。道场是梵语mandala(曼荼罗)的意译,或译为“坛”,指供奉佛菩萨像,依据一定的要求布置并举行法会的宗教场所。清·顾张思《土风录》卷二说:“延请僧道作法事曰作道场”。佛教中有名的法会道场有水陆道场、慈悲道场等。释迦牟尼成道的地方,称为菩提道场,在中印度摩揭陀国尼连禅河侧的菩提树下。(参见《大唐西域记》卷八)道场亦泛指修行佛法的场所乃至喻指所修的佛法,如《维摩诘经·菩萨品》:“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一切法是道场,知诸法空故。”此外,在隋炀帝时,曾诏改佛寺之名,亦称道场。在古例中如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欣见素以抱朴,果甘露于道场”。(李明权)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楞严经全文

  • 楞严经拼音

  • 楞严经讲解

版权所有:楞严经全文网